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
信息来源:金言法语
不少工伤职工急着用钱,和单位签了私了协议,事后发现赔偿远低于法定标准,却不知道能否反悔;也有企业以为 “签了协议就万事大吉”,结果因协议无效仍需补足差额。
一、核心标准 1:赔偿金额是否显失公平,70% 是关键线
法院判断私了协议是否有效的首要标准,是协议金额与法定赔偿的差距 —— 若显著低于法定标准(通常以 70% 为界),大概率会被认定 “显失公平”,允许劳动者撤销并主张补足差额。
1. 法定赔偿的计算依据
法定赔偿需覆盖全项目:医疗费、停工留薪期工资、一次性伤残补助金、一次性医疗 / 就业补助金,未参保企业需全额承担。
2. 显失公平的典型案例
某法院审理的案件中,职工十级工伤,法定赔偿约 15.7 万元,却与单位签订 2.7 万元的私了协议。法院认为 “金额差距过大,违背公平原则”,判决单位补足差额至 13 万元。
3. 例外情形:明知标准仍自愿低价私了
若劳动者明确知晓法定赔偿金额,仍自愿签订低价协议,协议可能有效。
二、核心标准 2:签订时机很重要,未做认定 / 鉴定易无效
私了协议的效力,与是否完成工伤认定、劳动能力鉴定直接相关 —— 未完成前签的协议,因劳动者对伤情和赔偿缺乏认知,更易被认定无效。
1. 未做认定 / 鉴定:协议大概率无效
劳动者在未明确伤残等级、不知法定赔偿标准时签订的协议,后续发现伤情更重或赔偿遗漏项目,可主张 “重大误解” 撤销协议。
案例参考:某职工股骨颈骨折后,未做伤残鉴定就与单位签了 8 万元私了协议,半年后因伤情恶化需置换关节,法定赔偿增至 25 万元,法院判决撤销原协议,单位需补足 17 万元差额。
2. 已做认定 / 鉴定:协议通常有效
若双方已拿到工伤认定书和伤残鉴定报告(如八级伤残),明确法定赔偿金额后签订的协议,只要金额不显著低于标准,法院一般认可效力。
三、核心标准 3:是否自愿签订,胁迫、欺诈、误解都可撤销
即使金额接近法定标准,若协议是在劳动者被胁迫、欺诈,或存在重大误解的情况下签订,仍可主张撤销,具体分三种情形:
1. 胁迫或乘人之危
单位以 “不签协议就不垫付医药费”“不签就辞退” 等手段迫使劳动者妥协,协议可撤销。
2. 重大误解
劳动者对协议内容存在认知偏差,常见情形包括:
误以为 “私了后仍能走工伤保险流程”,实际私了后无法再申领社保基金支付的项目;
协议遗漏关键赔偿项目,劳动者签字时未察觉。
这类情况,劳动者可在知道误解后 1 年内,主张撤销协议。
3. 程序瑕疵
协议缺乏关键要素也可能无效:
仅口头约定,无书面凭证,单位后续否认;
分期支付未约定违约责任,单位逾期不付,劳动者无法追责;
协议未明确 “工伤赔偿” 性质,导致后续无法区分与工资、借款的差异。